李希贵:面对移动互联网,我们该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WIFI时代的到来,不仅打破了学习的疆界,还打破了生活的疆界,人生的界。教育信息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WIFI时代的到来,不仅打破了学习的疆界,还打破了生活的疆界,人生的界。”
教育信息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
移动互联网时代 ,你知道学生的手机上安了多少“奇奇怪怪”的APP吗?通过一个小小的APP,他们就可以找老师,查考题,扫答案,看教学视频……在互联网移民看来,手机只是一种工具,上网只是一种服务;而在90后00后这些“原住民”眼里,手机如同器官,网络就是生活。
消费习惯在改变,出行习惯在改变,学习习惯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方式在不断延伸。
“互联网+”在重塑教育形态的同时,教育者,你该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一起来听听李希贵校长和十一学校的故事吧。
学习的空间拓展了,学校需要重新定义
在这样一个wifi到来的时代,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有了wifi,就有了教育的“罪魁祸首”,wifi不仅打破了学习的疆界,而且会打破生活的疆界、打破人生的疆界。有了APP,学生就不再迷信教师、学生就不再认为学习必须在学校、在教室、在45分钟发生,随机的、各种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通过手机APP找到最好的老师、获取最宝贵的资源。十一学校和云校有一个战略合作,云校为我们开发了一款“爱云校”APP,学生手机上装了这个APP之后,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又开拓了新的疆界。
现在还在上小学的这代孩子,未来他们会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世俗的这个世界,另一个是互联网的世界。现在好多人是因为在世俗的世界认识,于是在网上又进一步交往,而这一代孩子有可能首先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世界,形成了自己的圈子,然后再在世俗的世界发生交往。所以,现在的孩子不是为了在网上学习,而是为了在网上生活,这就是wifi带来的一个重大的冲击。这就是对于疆界的打破,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所以,学校需要重新定义。
当学生的忠诚度转向了网络,而不再迷信权威的老师,学校必然会出现危机。这样一个措手不及的、应接不暇的变化来得实在太快,而长期的学校生活和教育的本质,又特别需要我们渐变、慢慢行走。但是,我们的学生面对着wifi、面对着APP,他们已经等不及了。那么,这样一次革命是历史上从来也没有过的一次新的冲击。
围墙已经坍塌:寻找教育的第二空间
既然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教育就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北京十一学校初一年级每年都搞一个传统的英语学习活动,叫“英语原声电影配音大赛”,每年老师都有遗憾:好多学生没法展示,他们在45分钟里只能有几个学生展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评判,如果放开就会占用太多的教育时间,英语的学习就没法完成进度。后来,他们把这样一个解决不了的在教室里发生的难题搬到了网上,形成了一个O2O的英语原生电影配音大赛,每一个学生用英语趣配音、配音秀、英语魔方秀编制自己的作品,最后把它放在“爱云校”APP里,放在班级圈里,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被分享,每一个学生都去点赞,就大大提高了他们活动的空间。活动不仅仅在教室里发生,而是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去实现。
在十一学校有一个“京沪异地学生社团”,他们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空间里。他们有一个几个学校联盟的跨界创意大赛,希望校长给他们提供奖励经费,但是成员之间从来没有见过面。好多朋友经常告诉我,当问起某一个专家、某一个校长、某一个老师的时候,他们会很熟悉,但是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在同一个微信圈里,在网络空间里已经是朋友。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不可以发生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打开去想,我们只是打教室的主意。
我们只是和45分钟鏖战。
我们如何管理学生的网络空间
1. 先要成为网络空间好“移民”
十一学校初中学部对初一、初二学生做的一个空间调查,其中有一项了解了初中学生上学路上在干什么?当家长送他上学的时候,这些学生男生在干什么、女生在干什么。 初一:听歌、看风景、听广播、睡觉玩手机;到初二,看手机视频排在第一,初二的学生运用手机终端的比例大幅增长。这样的变化,我们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吗?他们用手机终端在干什么呢?挑战,不仅仅在教室,我们必须进入空间、必须移民到网络空间这个领地,和这些原住民们(我们的孩子)去接触,向他们学习。 说实话,我要跟学生接触就跟他们请教,你们现在更多用哪些APP?你们觉得哪些东西更好玩?我学习的大量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我的学生,因为我们必须通过他们进入到和他们一样的领地,尽管我们是“移民”,但是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好的“移民”。
2. 倒逼老师重新学习网络空间语言
进入网络空间就要学习网络空间的表达方式。有一天,我在微信圈看到学生发了这样的一个帖子,他说:根据画图质量判断M老师的讲课速度。我有点奇怪,根据画图质量怎么能够判断这个老师的讲课速度呢?我就打开了他画的这些笔记,一张一张去分析,我终于明白了,他记的文字越来越少——他来不及记了,就是老师的讲课是加速度的。这就是原住民的空间语言。
学生在微信圈又发了一条微信:怎样才能不把MUJI看成是MIUI?我搞不明白了。
我说:“我对你这个很好奇,是什么呢?”
他说:“是一个日本品牌,就是无印良品、一个日本杂货店的品牌。”
“那一个呢?”
“是小米手机品牌。”
“是什么让你关心这两个呢?”
“我经常把这两个品牌看错。”
“你是不是自我嘲讽呢?”
“算是吧。”
这就给我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但是从这样一段对话里,我事后看了一下问题就很大了,就是校长的问题很大。校长没有学会在网络空间里和学生对话。校长就是不断追问、审问、一点都不幽默、也不用一些表情,我们没有学会网络语言,我们必须学会重新去表达,我们用线下的表达方式搬到线上和学生表达。
3. 学生的游戏就一定是洪水猛兽?
我们现在对学生的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但是我们知道游戏是什么吗?我们玩过游戏吗?今天学生的游戏不就是我们年轻时候趴在被窝看的小说吗?那时候家长不允许我们乱看小说,今天我们又盯着孩子不能乱玩游戏。
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游戏是什么,正像书籍不一定全是健康的书籍一样,游戏也不一定全是不健康的游戏。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用《星际争霸》来教学生如何管理决策;伯克利分校在用《三国杀》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这些教授都认真研究了这些游戏.
教育需要被“设计”:改造物理空间适应个性化教育
当我们放弃对空间的管理,孩子们就会以自己愿意和方便的方式在那里生活。其实在我们一些物理空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1. 什么样的空间更吸引学生?
和教学形态相适应的空间改造,也已经摆到我们前面。
老师和学生个别谈话就没有一个地方,拖着椅子坐到了电梯旁边。
给学生摆放的公共电脑都是一样高的,有很多学生匆匆过来、匆匆离开,他不想坐下,但是我们没有设计可以站着使用的电脑。
一个大广场上学生不愿意去,为什么?这样的空间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教师和学生在大厅里谈心,学生能敞开心扉吗?学校的物理空间是不是有问题?当教师要给学生答疑的时候,老师们非常辛苦,但学校有没有为老师配置上可以供学生坐的小圆凳,让学生能够方便坐下?
今年暑假,十一学校翻修房子,把我们的食堂改成了学生的学习中心,食堂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我们有一个诙谐的说法就是:学习中心是一个学习地方,顺便吃饭。在这样一个重新设计的学习中心里面,我们怎么样研究它们的空间布局、怎么更加适合学生在这个地方学习和活动,比如食堂里应该搞一些面壁的座位,就是一个人吃饭面对的是墙壁。为什么?有些学生一天很劳累,特别想安静、不想在吃饭的时候和别人说话,他需要选择这样的空间。所以,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
2. 要成就必先舍弃
当我们随意不去设计的时候,它发生的事情也是随意的。随意的往往是效率低下的,当我们慢慢有所涉及、有所引导、用我们设计的思路和眼光去推动空间建设的时候,也许会发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我们还尝试在一个角上慢慢引导一部分竞赛的学霸凑在一起吃饭,在那个角上引导一批喜欢辩论的孩子。像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星期天下午,一到这个时间喜欢演讲的、喜欢辩论的、喜欢争论天下大事的就带着梯子到了演讲一角,人少了就站在平地上演讲、人多了就在梯子上演讲,召来了很多愿意听演讲的游客。我们能不能设计出这样的空间? 最后,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个微信上传播的故事,说猴子想变成人,它知道要变成人必须要砍掉尾巴。但是在动手的时候,它却被三件事困住了。
第一、砍尾巴的时候会不会很疼呢?(改变是有一定痛苦的)
第二、砍了以后,身体还能不能灵活性?(改变注定会有一定风险)
第三、活了这么久了,尾巴跟了自己很多年了,不忍心抛弃它。(改变在情感上会有些许难受)
但是,我们发现猴子直到今天也没有变成我们,因为要成就一些事就必须要舍弃另一些事,舍不得你所拥有的,就得不到更好的。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确要改变了。但是,你首先想的应该是我要舍弃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