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4000-130-178 是金子必会发光

    教育部批准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机构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学历教育 > 教育新闻 >

    2014年国内在线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4-05-28 13:04:54
    分享:

    为了解国内在线教育的基本情况,对国内在线教育市场进行了一次梳理,就当下国内在线教育的主要业务形式、市场划分、移动端普及度和盈利模式...

    为了解国内在线教育的基本情况,对国内在线教育市场进行了一次梳理,就当下国内在线教育的主要业务形式、市场划分、移动端普及度和盈利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经过分析可以看到,在线教育市场如今的现状是:由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区分出来的成人教育和K12教育为主,业务内容主要是自主学习类和考试培训类两种。

    业务形式

    在技术上,各类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的主要是视频观看、课程直播、课程买卖、资料下载和互动教学等。根据平台实力和需求,或配套课程管理、个人管理、测试、题库、学习资料下载等等。成人在线教育以高等教育、考证考级和兴趣技能学习为主,K12教育多以线下教育机构为载体,线上配套小、初、高课外辅导课程和考试冲刺项目,同时线下有授课服务。

    在业务形式的创新上,多年来在线教育的努力方向主要是:在视频观看的基础上,向课程实时互动、智能管理两方面发展,重点在提高用户的全方位体验,拉近用户与课堂的距离,在便捷性、技术成熟度、教学资源质量、教学资源丰富程度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就在线教育的实践和市场反应来看,未来成人在线教育的形式将以【视频点播观看】+【课程直播】相配套为主,K12在线教育长期内还无法摆脱线上线下混合的形式。同时,未来的在线教育将会要求更多的便捷工具、渠道和互动体验,以及更廉价的学习套餐。

    年龄划分市场

    在参与调查的在线教育平台中,成人自学的在线教育平台占了44%;考试辅导冲刺类服务中,成人和K12服务各占12.5%;另外的31%是K12课外辅导平台。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需求对于市场划分的指向性非常明显。在线教育基本上是成人与K12,学习与考试的区划。

    近年来成人MOOCs和各类兴趣技能学堂、课程越来越受大众欢迎,各类产品和平台都体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而K12教育在积极探索和革新的同时,逐步发展出在线教育与线下授课相结合的模式,这与K12年龄段的学生实际情况和我国教育体制实情是分不开的。

    移动市场将是下一片蓝海

    在当今的在线教育平台中,仅有22%的平台拥有移动端或配套的移动教育产品,这些产品多表现为视频观看、词典应用、学习测试小游戏、个人学习管理、速记工具和其他便捷工具。可以预见的是,在将来,在线教育对于移动端的市场需求一定不亚于PC端。当然,各个在线教育平台也在积极研发和推出移动端产品,移动市场在未来将成为在线教育的下一片蓝海。

    在线教育盈利模式待探索

    在线教育的四个主要市场方向中,大部分在线教育平台为吸引用户都开设了大量免费课程或免费试听,但大部分课程仍是需要缴费的。其中,课程最为昂贵的是K12课外辅导,单一课程从千元至万元不等。其次为学生考试和成人考试,单一课程从几百元至万元不等。而成人自学则呈现出普遍的低收费,甚至免费的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在线教育平台中,仅有6%的平台完全免费,用户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就能参与全部课程的学习。78%的平台会直接收取用户费用。这些费用一部分被平台收取,另一部分则交给授课者或授课机构。当然,一些在线教育平台本身就是课程提供机构,用户的费用将全部作为课程费用支付给平台。

    6%的在线教育平台本身不收费,用户的费用支付对象是在该平台上提供课程的教育机构,平台则免费向用户提供服务。这些平台基本上都采取了与教育机构合作的形式,向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课程由教育机构提供。

    在10%的在线教育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开设、上传课程,并明码标价公开售卖。用户向开课者支付费用后即可获得课程或资料。

    国外不少大型在线教育平台资金来源主要是募捐和少量的用户付费,这些平台因其高质量的内容和免费、廉价的特性获得了全球学习者的欢迎。而国内的在线教育情况不一定能照搬此类模式,要想办教育,又想赢得教育红利,我国的在线教育平台都需要找到一种既能服务用户,又能反哺自身的模式。
     

    走进知金| 网站地图| 广告与合作|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学籍查询| 学历查询| 学历认证
    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电话:400-818-0011 传真:010-6317443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705室
    京ICP备14053618号-4 京公网备11010802010607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文化市场举报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