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考试资料专科语文(古文选阅读理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2.作者提“鱼和熊掌”和“一箪食,一豆羹”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答案: 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很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作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故患有所不辟(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答案:(1)“辟”通“避”,躲避; (2)“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答案:为了追求正义,宁肯牺牲生命。或所追求的有胜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或“舍生取义”这种信念。
5. “乡为身死而不受”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
答案:“行道之人”和“乞人”或路上饥民和乞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⑵长:常有高猿长啸( ) 巴东三峡巫峡长( )
答案:⑴从。由; 如果。 ⑵长时间地; 长度大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案:(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3)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山石林木的倒影。⑶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3.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答案:清荣峻茂
4.文章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文章布局匠心独运。作者描写的是三峡四季的山水景物,劈头落笔于山极为自然。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下面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也是顺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5.作者描写三峡壮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
A ,作者
B ,
C 代科学家。政治家。
答案:A《梦溪笔谈》, B沈括, C(北)宋。
2.解释带点的词:患其塔动()未布瓦()贻以金钗()盖钉板上下弥束()人皆伏其精练()
答案: 担心; 铺排; 赠给; 因为; 同“服”,佩服。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钱帅登
之()密使
其妻见喻皓之妻()匠师如
其言()
此易耳()
答案:塔; 匠师; 喻皓; 指固塔这件事。
4.“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
答案: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5. “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答案: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____ (3) 硕师名人与游__________
(3) 不敢出一言以复__________ (4) 日再食__________
答案:得到,取得; 交往; 回答,还言; 两次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手指不可屈伸 猥自枉屈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未尝稍降辞色 色愈恭,礼愈至。
答案: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答案:①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②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4.作者认为自己“
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话)。
答案: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答案: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学习热情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勤奋守信,诚心从师,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与“伐竹取道”中“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尊师重道
B.得道多助
C.咨诹善道
D. 道听途说
答案:D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佁然:
悄怆:
答案:(1)静止的样子; (2)忧伤
3.用现代汉语翻译: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答案:隔着大片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撞击发出的清脆声音,心里非常喜悦。
4.用现代汉语翻译: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往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岸势)像北斗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
见。
5.(1)“伐竹取道”跟上下文中的哪些文字相呼应?
(2)作者主要是站在潭的哪一边来观赏景物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 (2)主要在东岸 依据:“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申( )。
答案:(1)逃亡; (2)去、往。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答案: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根本原因是
。
答案: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答案:(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答案:(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